縮短控制劣變活力試驗可預測洋蔥種子田間萌芽與壽命
此研究評估縮短控制劣變試驗時間之可能性與比較縮短試驗的能力,並以一般控制劣變(controlled
deterioration,CD)與加速老化(accelerated
aging,AA)活力試驗來檢驗洋蔥種子活力之差異。修改控制劣變試驗,一天內使種子水份提升、平衡與老化,並在隨後的發芽試驗中,前四天定期評估老化後胚根的出現。實施控制劣變試驗(溫度45°C、種子含水量20%
m.c.、24小時)和加速老化試驗(溫度41°C、72小時)。在兩個播種日評估田間露出的胚根,並貯存在5°C和25°C、種子水分含量6%和9%,九個月後測定種子壽命。不過一般控制劣變、縮短控制劣變與田間出現率(一般控制劣變r
= 0.91-0.92,p
< 0.01;縮短控制劣變
0.85 - 0.93,p
< 0.01 - 0.05)兩者和平均出現時間(一般控制劣變,r
= 0.77-0.90,p
< 0.01-0.05,縮短控制劣變,r
= 0.75 - 0.97, p < 0.05 - 0.001)密切相關。種子維持在含水量9%、溫度5°C和25°C時發芽降低,一般控制劣變與縮短控制劣變試驗種子發芽呈現明顯大幅下降。標準發芽試驗與田間出現幼苗和壽命無相關(p
> 0.05)。結果指出洋蔥種子縮短控制劣變試驗只需五天即可確定種子活力之差異。
資料來源:http://www.ingentaconnect.com/
content/ista/sst/2011/00000039/00000001/art00016
溫度對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種子發芽與幼苗生長的影響
高發芽率和發芽速率息息相關,是商業生產幼苗成功的要因。辣木Moringa
oleifera種子種植到穴盤,並放置於調控於三個不同夜溫與日溫的溫室,分別為10/20°C、15/25°C
和20/30°C。為期40多天的每日監控,得到不同發芽率、速率與發芽一致性和幼苗生長。種子置於20/30°C較高的溫度狀態下,與其他兩個較低的溫度狀況相比,呈現顯著(P
≤ 0.05)的高發芽率、速率與高發芽一致性。溫度狀態為20/30°C的發芽率最低,為74%,與溫度狀態為10/20°C的發芽率明顯不同,為88%。未發芽種子的活力試驗中呈現雖然溫度狀態低、發芽率高,但與種子活力不一定成正比。較高的溫度狀態(20/30°C)也有利於幼苗生長,當溫度變高,生長率即增加。三種溫度狀態的試驗研究中,發現溫度狀態為20/30°C具有最佳的發芽率與幼苗生長最好。
資料來源: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
content/ista/sst/2011/00000039/00000001/art00019
日本商社DNA鑑定能力強
日本東廣島佐竹公司鑑定品種的栽種範圍涵蓋日本國內98%以上栽種面積
位於東廣島西条西本町
2-30號的佐竹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佐竹利子)在DNA品種鑑定分析服務中增加了話題新品種以及飼料米等80個品種。因此目前可鑑定品種數由原本的166種提高到總數246種。「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國產米品種都可以進行鑑定作業。」
2003
年開始鑑定業務
佐竹股份有限公司從2003年開始進行DNA品種鑑定分析服務
。而到目前為止在接受為數眾多的DNA鑑定分析委託的同時,也持續計畫與建構擴大可鑑定品種的規模與數量。
新增可鑑定的
80個品種內,其中粳米占34種、糯米23種、酒釀米4種以及新的飼料米19種。因此,粳米、糯米以及酒釀米以國內栽種面積網羅率高達98%以上,可說是幾乎全部的品種都可進行DNA鑑定分析。此外,‘艷姬’(山形縣)、‘夢婕’(北海道)等話題新品種與飼料米等也都納入可鑑定品種內。
佐竹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目標是致力於「使利用分析服務的使用者得到更
高的便利性」。
資料來源:日本種苗新聞第2016期
2011年3月21日刊行
從龜岡遺址邁向新品種開發
日本弘前大學彙整2011年1月13日發布的2011年度預算決議書中內部意見,明確提出從本年度4月以後,將得以適應氣候變遷之新品種開發事務作為新一輪業務目標。而應用對象就是繩文時代晚期的龜岡遺址。
根據研究資料,從繩文時代橫跨彌生時代的北日本曾發生氣候氣溫異常現象,而能適應該類異常氣候的植物
DNA等基因資料,留存於龜岡遺址的可能性也相當高,因此將此類留存基因找出並加以應用便是此計畫的主要目的。在地球暖化持續推進的惡化情況中,該計畫可說是在新的可能性中發展希望與夢想的實際做法。
龜岡遺址位於日本津輕平原北端的屏風山丘陵前端,海拔高度約
4到16公尺之地。遺址西側有面向日本海長達7公里的海岸,而可遙望南方的岩木山。地址是津輕市木造館岡龜岡。是日本重要國立遺址之一,目前由青森縣以成功申請世界遺產為目標持續努力中。著名版畫家棟方志功作品內栩栩如生的遮光器土偶遠近馳名,明眸大眼與美麗圖紋妝飾的軀體,遠古的面容留傳至今。
弘前大學將該新業務定名為「
推動溫寒地區遺址資源保存應用計畫」。從上述垂直標高來看也可一眼明瞭,因龜岡遺址地處低濕地帶,長期浸泡水中,因此有可能保留了難以留存的物質。該大學更認為本計畫是「活用地區遺址資源並與發揮大學獨立研究性相互連結。」
說到繩文時代是約莫距今
3000年至2300年前。而彌生時代則是接續繩文時代,時間約在紀元後到西元三世紀之間,是繩文時代與古墳時代中間的過渡時期。由兩個時代橫跨的時間長度來看,不難看出弘前大學該計畫視野的寬廣性。學界領域更是從考古學縱橫植物遺傳學。因此該計畫更是整合人文、教育、理工學、生農等四大學門。其中人文學院部分,以龜岡文化研究中心為主,長期獨自進行遺址研究。以該中心研究結果為推動基礎,期待該大學能夠利用擁有的調查技術與研究方法,得與計畫文字所述一致,綜整全體完整實踐。
不論公私立大學,日本國內大學的跨學門、跨學院的交流例如共同研究等,極少推動。而今不僅是學門間的交流合作,與地方政府單位或民間企業等合作的研究計畫更是蔚為風潮。將研究成果加以量產、商品化,對於人類日常生活發揮貢獻的等物品也開始出現。
弘前大學的計畫不久後將開始執行,希望能夠成功發現龜岡遺址的遺傳資源,並將所得資源加以保存、累積,透過
DNA分析技術順利開發出得以適應地球暖化與氣候變動的農作物新品種。雖然要達到目標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但希望研究團隊能順利進行。
資料來源:日本種苗新聞 第2015期
2011年3月1日刊行。
![](../mis/bumain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