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基改棉花種子可能不夠
巴基斯坦聯邦種子驗證部門預告示警,由於遲遲無法取得國家生物安全委員會(NBC)商業驗證,下個播種季可能無法供應基改(Bt)棉花新品種。除了將導致合格種子短缺,對作物生產也會有負面影響。
旁遮普種子委員會(PSC)除了其他九個在2010年批准的BT棉花種子品種,在2012年2月進一步批准8個品種。由於巴國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簽署國,因此強制要求在栽種前需取得氣候變遷部內NBC的商業化驗證。如果商業化驗證沒有即時批准,這八個品種就不可能栽種。消息人士透露,聯邦種子驗證部在這方面向旁遮普種子委員會表達了保留態度。
巴基斯坦是第九個接受基因改造生物體(GMO),即基改作物種植的國家,而其商業化栽種始於2010年的BT棉花。早在2002年印度就許可BT棉花種植。在其他國家,基改作物徹底改變農業生產。
放消息的人說,由於NBC長久以來沒有作用,因此缺乏適當的立法,導致新基改作物的商業化與標示時辰懸而未決。消息人士透露,委員會的功能尚未獲得批准。各個公共和私營部門所提交各類基改作物的申請,都需交由NBC審查。紡織部棉花委員長Khalid
Abdullah博士表示,由相關種子驗證部門檢查的棉田面積,可生產5000噸棉花,而該國的總需求量為四萬噸,
他擔心延遲核發商業化驗證,緊接而來的棉花播種季節會沒棉花種子可用。及時核發驗證,才可避免這些危機。他指出各類作物的產量中,優質種子的貢獻約20-40%,棉花亦然。
資料來源:http://pakobserver.net/detailnews.asp?id=184071
先正達擴充小麥育種計畫
• 先正達小麥育種的創新技術包括分子標記輔助選種、雙單倍體技術。
• 先正達全球每年投入榖物的研發費用約1.3億美元。
• 堪薩斯州Junction市的研究中心擴張雜交小麥溫室及公司的雙單倍體實驗室
藉由創新的技術平台,如基因標記及雙單倍體(DH),先正達在小麥的育種領域中持續大邁步伐,作為發現性狀的新工具。此外,該公司在堪薩斯州Junction市,鄰近其北美DH實驗室旁,擴張其研究站,包括先進的雜交小麥溫室。
北美先正達穀類主持人Norm Dreger說,全球小麥田約五億英畝,但與玉米及大豆等其他作物相較,種植者並沒有看到小麥在產量及品質上的進步。公司將努力改變這種現況。公司在榖物的知識及專業,並運用所有可行的技術,可以有效的減少為消費者帶來高性能新品種所需的時間。
為了進一步支持該任務,先正達甚至擴張他們在北美的小麥育種計畫。該公司在北美培育榖物品種近四十年,並於2012年,在太平洋西北地區發佈了以先進的DH技術研發的第一個小麥品種。該技術將所需10-12年的品種研發時間降低至6-7年。先正達現正努力的在北美推出商業可行性的小麥品種。
資深科學技術研究員Rollie
Sears運用成功開發歐洲雜交大麥技術同樣的原則,來開發北美的雜交小麥品種。雜交小麥可以在不同的土壤種類及品質中,提供種植者產量穩定性及一致的表現,希望在這十年的尾聲時,向種植者推出雜交小麥品種。
Rollie
Sears在Junction市領導榖物種子的研發。他的育種家團隊進駐在七個地域,研究地區橫跨美國及加拿大。他們與他們的育種團隊每天針對地區特有的生產挑戰,開發性狀及解決方案,確保種植者可以獲得最佳的品質及最高表現的品種。Rollie
Sears的團隊在先正達Junction市研究站最近開放公開參訪,採訪其新的溫室設備及創新的DH實驗室。他們覺得應改讓種植者有機會看到一個品種從概念至商業發行的過程,以及用來加速過程所運作的技術,好讓短時間內可以達到他們的需求。
先正達持續與當地 AgriPro Associate
Network合作,為橫跨全美所有主要榖物種植地區的個別農民,量身訂做適地解決方案。以向AgriPro發佈的新品種作為基礎種子,種植這些種子,並在接下來的幾年提供驗證種子給農民。先正達使用這樣的架構,繼續提供新的品種,以期符合地區特有害蟲及氣候等相關挑戰。
先正達全球投入1.3億美元的資金,與超過400位的人員致力於榖物的R&D。從2000年開始,榖物的R&D提高了三倍,在北美地區的試驗地點也幾乎增加了一倍。欲知更多關於先正達小麥育種計畫的消息:請上
www.agriprowheat.com 或
www.syngenta-us.com
資料來源:http://www.seedquest.com/news.php?type=news&id_article=31739&id_region=&id_category=&id_crop=
孟山都控制美國種子市場的秘訣
全歐洲農民被引導認為基改作物的產量高些,因此是想要種植。然而,基改作物根本沒有市場,由於消費者的喜好,因此種的還是傳統品種。歐盟的農民每年仍保留自己的種子到下一季種植。可以留種並再次種植,代表歐洲農民仍然以最永續的方式進行操作。
在美國則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得歸功於孟山都的商業模式,創造出非永續性的系統,農民每年都必須從這個壟斷產業的公司購買種子。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基改標示議題與消費者的選擇已造成市場壓力,許多美國農民突然想種非基改種子。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掌控著美國種子供應的公司強調,要在短時間內回歸傳統非基改種子是難以實現的,近乎是一條不歸路。掌控整個種子業的主要是孟山都,杜邦及先正達也屬主力,陶氏化學、拜耳及Land
O'Lakes公司則屈居第二,但仍具有關鍵地位,都是以合併來達到控制的一批大企業。
孟山都把專利種子授權給業界的其他競爭者,在全美主要作物種子種類,如玉米、大豆、甜菜及棉花銷售上,具有80-90%的影響力,也漸漸擴張至水果、蔬菜及苜蓿。更精確的說,超市中每一項食品直接或間接的都看得到孟山都的足跡。
1980年的Bayh-Dole法案其目的在於替公立大學開發新的資金來源。該法案讓政府資助大學的研究結果也可以取得專利;一旦取得專利,大學可以將該專利轉移或授權給向最高投標者。
業界很快地發現如何利用這個新法律。企業提供大學研究計畫案經費,交換件是所得到的專利及其授權只能讓給企業。公司大到足以支付數十億給大學去做研究及開發,才是贏家。該法案推動的結果,許多較小的種子公司,不是因為遭併購被企業巨頭吸收,讓大公司幾乎掌控了全國的種子股份,就是因為缺乏自己的研究單位或是資助大學計劃的資本,而直接關門大吉。
法案最後造成企業大量資助公共研究,反而使得政府科技研發經費幾乎消失。資金來源的轉變,導致大學轉趨保密,隨之而來的是,不願與公眾及其他機構分享發現及結果、所謂的發現缺乏同儕審查、拒絕非出資單位為公共安全的目的而去研究並測試其新的專利產品。孟山都的基改種子就是這新體制的代表。
然而孟山都的模式仍需要另一元素來實現其支配市場的最終目標。在1970年前,美國國會舉行了多次辯論,討論動植物育種家的成果是否可以申請專利。最後國會終究通過了植物品種保護法案(PVPA),PVPA給予研究植物的公司有期限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方式,但排除農民及其他研究人員於法案之外。但1980年開始有了改變。一個用來處理漏油的基改細菌得到實用專利,這是首次授給生物研發的專利,與其他工業發明沒有兩樣。
孟山都模式
孟山都利用它的專利科技(基改性狀)進入並掌控整個市場。當孟山都進入一個市場時,開始的專利費通常是非常的低。一旦有效地佔領市場至80-90%,性狀的專利費收取就會迅速的提高。
前所未有的價格讓大豆農民爭先恐後地要回頭種植較便宜的傳統非基改種子。然而農民很快的發現,他們無法再買到非基改種子種植;種子公司不再賣非基改品種的種子,使得農民不得不回頭種植基改品種。舉例而言,孟山都徹底掌控甜菜市場,現在美國要種植任何非基改甜菜,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它如何運作的。
當孟山都在甜菜中引進了它的有專利的耐嘉磷賽除草劑性狀,市場接受了這個技術。在引進的24個月內,孟山都甜菜在整個美國甜菜市佔率就超過了95%。食品安全中心(CFS)隨即提出了訴訟,控訴美國農業部(USDA)在未進行應有的研究下,就許可孟山都賣基改甜菜種子。聯邦法院贊同CFS的控訴,下令孟山都暫停甜菜種子的授權,直到研究完成之前為止。
然而很快的發現已經找不到任何傳統的甜菜種子。因此該年美國面臨了糖類作物將減產20%。為應對這樣的窘況,USDA違反聯邦法院的命令,允許農民種植GM甜菜。
若USDA因為過於害怕20%的糖類短缺,而不能限制孟山都的商業行為,要如何面對在玉米、大豆、棉花、甜菜、水果及蔬菜部門的主要短缺呢?
全文見:http://www.boulderweekly.com/article-9613-monsantos-point-of-no-return.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