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電子報  首頁

每 月 1025 日 發 行

贊助單位:農委會農糧署

發行單位:台大種子研究室


 專輯

發行人:郭華仁
執行編輯:高碧霜
電子信箱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種子研究室

 

0166   2012-1-25  第 二版     搜尋本網站     全國種苗商名錄

植物種苗電子報

                                                                                          

 

 

歐洲有機植物育種聯盟10周年慶:不一樣的有機育種!

 

  2011113日至114日在法蘭克福,來自15個國家的60多名育種家和研究人員出席了慶祝歐洲有機植物育種聯盟(European Consortium for Organic Plant Breeding, ECO-PB) 成立10週年的會議。除了慶祝外,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不一樣的有機育種(Organic Plant Breeding: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共有20個口頭發表、12張書面海報且進行多個不同層面討論。

 

  ECO-PB主席Edith Lammert van Bueren在開始時簡要介紹了ECO-PB的歷史,她指出會議是ECO-PB很重要的財產之一,因為會議可讓會員國相互影響、鼓舞,互相學習、借鑒,俾讓歐洲有機種子法規的解釋和執行能達到一致性。ECO- PB也與世界有基組織的龍頭-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 IFOAM)合作技術。

 

  四個會議主題分別介紹和討論有機植物育種的新方法、社會經濟層面、育種計劃和新問題的例子。關於新方法的主題,包括新品種開發上具高效率和低價優勢的科間雜交 (Family Inter-Crossing, FIC),會議重點就是介紹和討論FIC。另一個主題是維持穀類演化族群育種的方法,因為農民對使用雜交合成族群(Composite Cross Populations, CCP)有極高的興趣。此外,參與者也對諸如優律詩美(Eurythmy)和音調間隔時間等影響植物的方法提出見解。

 

  而社會經濟方面的主題會議部分,發表了一篇討論有機育種計劃在荷蘭的機會和障礙的報告,報告中指出荷蘭內部具有強力支持有機育種的夥伴鏈(chain partners),尤其是對馬鈴薯,已經作了許多努力,也建立了良好的網路;所以荷蘭有50%的馬鈴薯品種是由農民選育。報告中指出在有機的價值鏈(value chain,註一)內,以及有機和慣行育種之間的更多網絡,更是另一個趣點。這種方法提供了有機育種計劃的幾個優勢和加成效應。此外,也發表Kultursaat育種協會(http://www.kultursaat.org/ ) 奠基於參與式關係的育種計劃,這個協會以消費者為導向,對任何人都透明和開放,採取自下而上的態度,且不堅持育種者的權利。

 

  Cereal Breeding Research Darzau(http://www.darzau.de/)也報告了無穎春大麥(hulless spring barley)的有機育種案例,其選拔標準是對雜草的競爭優勢、對散黑穗病(loose smut)、大麥條紋病(barley leaf stripe)、堅黑穗病(covered smut)以及赤黴病(fusarium head blight)的抗性,也考慮到對人體的營養。另一個例子是針對Sativa Rheinau(http://www.sativa-rheinau.ch/)所開發的雜交一代品種,如何以低技術的育種方式進行去雜交化。以F1雜交種用來作為有機蔬菜育種計劃的起始材料,是因為這些雜交種在遺傳上的改進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部分已被釋出。最後一個例子是Poma Culta(http://www.pomacul

ta.org/)所進行的蘋果生物動態育種,該單位的重點是是宇宙節奏的觀察和優律詩美的應用。

 

  新問題例子的主題會議介紹和討論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效應的影響。表觀遺傳改讓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如果這些對環境的反應都以細胞傳至細胞的方式的遺傳,未經DNA序列的改變,則可確立此為表觀遺傳(後生)的特徵。這對有機育種至關重要,可作為提倡有機耕作下進行育種的論據。

 

  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士、荷蘭、英國、波羅的海各國和丹麥等國家提供了相關活動的最新資訊,這些資訊可提供其他國家發展的參考。

 

研討會專輯見:
http://www.eco-pb.org/fileadmin/ecopb/documents/ECOPB_Proceedings_2011.pd

 

註一:價值鏈(Value chain):是Michael Porter 1985年所提出,他指出若一企業要發展其獨特競爭優勢,或是為股東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策略即是將企業的經營模式(流程)解構成一系列的價值創造過程,而此價值流程的連結即是價值鏈。

引用並改寫自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yRoeJvkzSbcJ: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pat_

A030.htm+&cd=7&hl=zh-TW&ct=clnk&lr=lang_zh-TW



 

資料來源: http://www.seedquest.com/news.php?type=news&id_article=23422&id_region=&id_category=&id_crop=

 

 

 

 

新的生質能源:太陽麻

 

  美國農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科學家的研究顯示,東南亞農民可以年度輪作方式採收生長快速的熱帶豆科植物-太陽麻 (Crotalaria juncea) 來做生物燃料。尋找新的生物能源的材料是美國農部支持的重點研究計畫,本研究由位於南卡羅來納州佛羅倫斯的USDA農業研究部門(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ARS)科學家進行 (ARS是美國農部的主要科學研究機構)。農業工程師Keri Cantrell、農藝學家Philip Bauer和環境工程師Kyoung Ro皆是ARS位在佛羅倫斯的海岸平原土壤、水和植物研究中心(ARS Coastal Plains Soil, Water, and Plant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人員,這幾位研究人員於2004年和2006年時,比較太陽麻與另一種常見的夏季區域性覆蓋作物-豇豆(Vigna unguiculata)的能源含量。

 

  這兩種作物皆種植在佛羅倫斯附近的試驗田,每個研究年度採收三次,並在同一天採收,這兩個年度皆在第一次的季節性嚴霜前進行最後收穫。研究人員以直接燃燒的方式測量原料的能源生產潛力,用以計算原料的HHV熱值(higher heating value,註一),即能夠釋放出多少能量。

 

  2004年的充足降雨使得太陽麻當年度的總生物產量超過每畝4.5噸,等於每畝約82.4焦耳的能源,相當於2347公升的汽油,和其他生物能源作物(每畝可產生30-150焦耳不等)差不多。

 

  太陽麻的HHV生物量超過風傾草(switchgrass),百慕達草、利甘草(canarygrass)和苜蓿。雖然在2006年的降雨量減少,導致太陽麻產量降低,但這兩個研究年度,太陽麻的HHV生物量皆較豇豆高約4-5%

 

  這項研究成果2010年發表在Biomass and Bioenergy。若想深入了解,請見Agricultural Research magazine20121月號。

 

註一: 熱值(Heating Value) :一單位數量的燃料完全燃燒時產生的熱量。熱值可分兩種,總熱值 (the gross (high) heating value (GHV or HHV),燃燒物質後冷卻至標準狀態時之所有熱能,且包含形成水蒸氣所需之熱能(潛能)(固態轉液態或液態轉氣態所需之額外熱能(潛能,latent heat));淨熱值 (the net (low) heating value (NHV)): 總熱值扣除潛能後之熱值。 引用自: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oaLg5v8Q-YgJ:www.cpc.com.tw/big5/content/index01.asp?sno=1869&pno=389+&cd=1&hl=zh-TW&ct=clnk&lr=lang_zh-CN|lang_zh-TW

 

 

資料來源:http://www.seedquest.com/news.php?type=news&id_article=23385&id_region=&id_category=&id_crop=

圖片由 Forest & Kim Starr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