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電子報  首頁

每 月 1025 日 發 行

贊助單位:農委會農糧署

發行單位:台大種子研究室


 專輯

Viewed in IE

發行人:郭華仁
執行編輯:吳欣俞
電子信箱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種子研究室

 

0181   2012-9-10  第 二版     搜尋本網站     全國種苗商名錄

植物種苗電子報

                                                                                          

 

 

 

北極全球種子庫四年有成


  位於挪威外海的Svalbard種子庫將在成立第四年那天從飽受戰火摧殘的敘利亞接收下種子,以慶祝珍藏自新石器時期傳承下來的材料。驅動全球農業的全球種子庫在今年二月28日屆滿四年。2008年初該種子庫開幕時在媒體間引起轟動,其後新聞就不常出現。現在該是驗收四年來成果的時候了。
 
  種子庫位於挪威北極的冰山內,離北極圈僅600英哩之遠,鋼鐵複合隧道長達500英尺。設計目標是為應對接下來一千多年內的全球性大範圍災害,包括氣候變遷、核戰甚至小行星撞擊地球。在過去的四年中約已收集74萬個種子樣品,預計在最後會收集到人類曾經使用過的所有作物種子。

  該庫保存了複製自全球各地種子庫的種子,以因應地區性或全球性災難所造成的損失。它的功能就像保險箱,樣品存放至保存的各種子庫,若研究人員或育種家想要取得Svalbard的種子,還是必須直接向那些種子庫索取。

  該庫的全自動化與保全設施很先進。沒有全職的員工,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全部入口的所需的密碼。種子庫並不是一直有來來往往的運貨,一年中僅有幾天接受新的種子。在四週年紀念日當天,種子庫將會進一些新的種子,其中包括阿茲特克及印加人喜愛的一種莧菜的古代穀物種子、來自太平洋西北地區稱作‘Klages’啤酒大麥,該品種經常使用在生啤酒。

  Cary Fowler是全球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執行董事,負責維繫挪威政府與北歐遺傳資源中心的合作關係,記者Ross Andersen 與Cary在四週年之際談論到種子庫的重要性與農業的未來。

Andersen:
  我想到這個種子庫時,第一個浮現的是它是地質時間(deep time) 的技術,用來因應長期各式各樣的事件。在全球農業上你有見過任何科技或機構扮演類似的腳色嗎?

Fowler:
  我沒有想這麼多,不過我想應沒看過。我們試著將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納入設計考量。實際上,我們的計畫也並非像媒體所稱的,將它視為末日種子庫。我們並沒有打著末日已近的招牌,坦白說我們覺得很不幸的,本種子庫使用的時間還會提早。比如說,在幾個星期前,菲律賓的國家種原庫經歷了一場火災,在兩年前更經歷了一場大洪水。即使不是面對全球性的大災難,全球種子庫還是有所幫助的。我們正在流失生物多樣性,不見得是要等到全球性的大災難。

  我當然得承認,即使不是為世界末日所設計,該設施也是針對各區域可能面臨的災難提供許多保護,但這不是計畫設計的最初宗旨。

Andersen:
  自2008年你第一次開啟這個種子庫,代表這你在這裡已4年了,這段期間,最令你吃驚的是事情什麼?

Fowler:
  進度比我預估的更快。從開幕第一天開始,大多都認為我們會收集到任何想要或需要的種子,或在不久之後將會收藏於此,但我們這圈子的人都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一般而言,種子庫自身並不會保存大量的種子,足以立即提供給挪威的種子庫。為了安全起見,必須繁殖、清潔、包裝並寄送種子,這是需要耗費時間的,但驚訝的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居然可以進行的如此迅速。

  另一項令人吃驚的是,當計劃任何複雜的事情時,總是會有些事情出差錯,但我們沒有碰到任何令人吃驚的壞消息。過去的四年裡,我們接收世界各地種子,從各個地區收集種子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中有許多來自開發中國家,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試著在一天內送到Svalbard群島,不能停留在烈日下的停機坪。此外,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運輸過程中,我們居然沒有損失任何一箱種子,真是奇蹟。

Andersen:
  在農業創新的排名上,從最初粗糙的石鐮刀到精緻的企業化農耕技術,你認為種子庫應該放在哪個位置呢?

Fowler:
  這很難說,我們希望做的是,提供農業生物多樣性可靠且安全的保護。這將會傳承自新石器時代到現代的遺傳資源,所以我將它視為一座圖書館,生命的圖書館,建立農業的歷史與文化,並且保護它,它同時也是未來的資源。所以我不知道該如何排名,但我絕對認為在面對現今農業問題時,它會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它並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它不是唯一該做的事。

Andersen:
  就你所見,現今農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Fowler:
  氣候變遷是最重要的,但仍有其他問題;水資源供應也是個重大問題,也會影響養份供應,尤其是磷。這些日益增長的需求的源頭都是來自人口增長及開發的壓力。當人們變得越來越富裕時,飲食往往會漸漸傾向以更多肉類為主,而生產肉類會需要更多的農作物。我們造成這樣的趨勢,卻沒有大幅提高農業投資;如此一來,我們只能開發新的作物品種以適應這樣的狀況。我們需要在氣候變遷的狀況下,使用更少的土地、水及養分生產更多的作物。這之中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是非常艱鉅的,但我們卻需要同時面對所有的問題。

Andersen:
  在這樣的狀況下,你認為整個地球環境對於種子是絕對不利的嗎?

Fowler:
  不是的,假使預測的是正確的,環境將會越來越荒涼,但並非完全不利。我剛剛所提到的議題,養分及水源供應與氣候變遷,將會造成未來農業較激進的轉變。與其他單位較為不同的是,我們希望以長遠的眼光面對未來的困難,並試著策劃他。

  我們覺得即使遭遇小行星撞擊地球,農業仍會生存;最後會存活下來的畢竟是植物。我們在全球種子庫的努力是要保存各種選項。並不是說我們擁有水晶球,可以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會需要什麼,但是我們知道多樣性代表許多尚未開發的選項,而我們努力的正是保全全部的選項。我想這就是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Paul Ehrlich說的:「聰明的補鍋法首先要保全所有破片」,而這就是我們努力做的。

Andersen:
  剛才你提到這個種子庫保留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遺產資源,這讓我聯想另一種遺產資源。在種子庫中,是否也收藏農業的知識及文化資產?

Fowler:
  在某個層面上我們是的。種子庫並沒有存檔文件,但對於庫中所有的資源我們是有紀錄的,即使在某種層面上,Svalbard種子庫是其他種子庫及它們收藏的安全備份。你也可以倒著看,將各種子庫視為全球種子庫的備份。

  在我們的系統中仍有複件。在Svalbard所保存的一切,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到,那些種子庫是特定地區多樣性的主要保管者;這些機構保留著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詳細描述它們的性狀及每個樣本的特性。我們將這一切連結起來,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是保持很好的紀錄。

  此外,在全球作物多樣性基金信託中,我們與其他合作夥伴一起建立全球性的數據庫,命名為Genesys。數據庫基本上將會整合全球所有的種子庫,讓希望了解植物(如稻或小麥)整體多樣性的研究人員或植物專家,可以上網站一窺究竟,了解什麼是可以取得的、在那裡以及如何取得樣品之類的。部份的種子樣本的資訊、特性及歷史等已經遺失了,但有些仍具備,這是非常珍貴的,我們將會繼續維護它。

Andersen:
  為什麼挪威被選為這個計畫的實施地?僅僅因為地理因素?或是北歐文化有什麼特殊的之處反映在種子庫?

Fowler:
  我想都有。選擇這個特殊的地點有許多的理由。其中一點是它的歷史特性;北歐國家包括挪威、丹麥、芬蘭、冰島及瑞典,都將備份種子儲存在廢棄的礦井中,這可說是種子庫的前身。

  除此之外,挪威是特別的。歷史上這些遺傳資源是具有一些爭議,對於所有權及接收等問題上,我想大家都可以一致同意挪威在這些國家中會是首選。挪威沒有商業性的種子產業,所以沒有利益衝突,或是私人利益衝突需要考量。挪威是個非常慷慨且合作的國家。當委員會提交種子庫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給挪威政府時,他們的態度是:「如果這是有價值的自然資源,挪威理應是守護它的最佳地點,我們怎麼能說不」?他們因而就積極投入,且支付建立設施的經費。

Andersen:
  在你的觀點中,明確的表示恐怖主義是種子庫的特殊考量。我了解運輸新到的種子要經過機場X射線掃描儀,以確保沒有炸彈威脅。這是因為你認為恐怖份子只是接下來千年內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之一,或者是認為種子庫就是可能遭受恐怖攻擊?

Fowler:
  我並不認為這可能會是攻擊的目標,當然這誰也不能保證。並沒有政治或宗教團體反對我們所做的事,所以我並不認為這會是一個攻擊目標。當種子庫興建時,我們進行了安全性評估,考量任何攻擊的可能性。挪威政府認為這種威脅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但我們認為如果要不怕麻煩跑到北極地區的山中建立種子庫,那乾脆就面對所有可能的問題加以解決。我們為了增加信任及信心,需要全盤考量所有突發事件,即使我們並不認為有發生的可能。

  我記得當我們正在籌建時,我與Svalbard的總督討論到,誰負責該島的安全?他回答我:Cary,誰在這個東西上亂塗鴉,我們都會知道。畢竟這只是一個小村莊,在這裡最棒的是村民非常以這個種子庫為榮,並且願意守護它。居民知道這裡,引以為榮並且給我們額外的保護。因為當地人知道所有在進行的事,在這附近走動時,會有人攔下我,跟我說他會保護種子庫。

Andersen:
  我知道在週年時會有一些有趣的種子進來,有哪些會讓你感到特別興奮的嗎?

Fowler:
  事實上有兩個, 其一是來自美國非常重要,且頗具歷史的矮桿小麥品種,矮桿小麥對於現代小麥品種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讓小麥長更多榖粒而不會倒伏,這在農業史上是一大事件,而我們將會守護它。另一個項我們則未公佈太多,因為不想吸引太多的關注;這是一個敏感項目。我們將會從敘利亞的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國際乾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ICARDA)進入大量的種子。它並不屬於敘利亞政府機構,它是一個國際中心,完全獨立在政府之外。

  明顯這個國家正面臨許多麻煩,而 ICARDA一直在安全地複製庫存的資源。這是一個專業優良的團隊會做的事。不過現在他們正用某些方法將這些資源轉移至全球種子庫,這也顯現出本種子庫的效率及價值。一般而言,即使在敘利亞也不會將種子庫視為攻擊目標,但不幸的是這仍然發生了:位於伊拉克及阿富汗的種子庫在戰火中被摧毀或是嚴重破壞。並不是戰火所波及,而是法律及秩序的崩壞。人們闖入種子庫內洗劫一空,因此我們非常開心能將這些資源轉移至Svalbard種子庫中。

Andersen:
  這樣看來這個種子庫具有很強的文化魅力,在這過去營運的四年裡,有意思的訪客很多嗎?

Fowler:
  喔,是有的。讓人驚訝的是有許多的藝術家參訪。我想種子庫會是許多不同藝術項目的主題。它不是一個旅遊景點,可以隨時接收參訪的人們。事實上,這裡沒有常任的工作人員,我們只在一年的幾個時間點存放種子。的確我們在當地有很多監控系統,監看每天的狀況,但我們並沒有授權讓遠端監控系統,可以帶人進入種子庫。但是,如果事前充分告知,時間也夠瞭解是什麼樣的人,而且真的對種子庫有興趣的話,我們還是會接受參訪。我們接收的訪客,其中有些是政治領導人,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我想最有意思的一次參訪旅程是我有參與的,與前美國總統卡特及他所帶來的一組團隊。團隊中還包括了第一位女性國務卿Madeleine Albright等人。在參訪過後我對卡特總統非常的佩服;他在喬治亞洲以種落花生為名,但是大多人不知道他的農場還做落花生的採種,所以他其實非常了解對種子產業。在帶領他的團隊參訪的過程中,隊員問了許多問題,而總統就回答了一半。

  就像遊客一樣,當人們進到種子庫時似乎都會變的很激動,覺得裡面有什麼東西;可能是因為房間內是存有全球最大量的生物多樣性,以及與之並存的豐富的人類史。他們會認為很重要的事正在發生中。看到了全球種子庫會是很大的衝擊。
 

資料來源: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2/02/after-4-years-checking-up-on-the-svalbard-global-seed-vault/253458/ (The Atlantic, 2012-02-28)

 

 

 

 

育種家播下有機育種的新種子
  
  極少育種家替有機蔬菜育出所需的新品種。同樣的也很少研究生在進行有機育種;即使在學校與大型的植物育種計劃一起工作,他們仍舊感到非常孤立。「有機種子學生研討會」舉行之後,這些孤立感可能會慢慢減少。

  為期三天,來自美國各地20位研究生,聚集在佛蒙特州的Greensboro郡進行交流,討論他們的育種計畫,並向該領域的專家及企業主進行學習。此次是全美國這類型研討會的首例,由3位參與植物育種計畫的威斯康辛農生學院(CALS)研究生Claire Luby、Alex Lyon及Adrienne Shelton構思策劃。

  Shelton說:「這一切真是太酷了,當我們連絡這些演講嘉賓時,四天之內,每個人都熱情的回應我們:好,我會到!這些人都是這個領域的大咖呢」。演講嘉賓來自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其中包括甜玉米育種家,農藝系主任Bill Tracy、甜菜與洋蔥育種家,園藝系主任Irwin Goldman、社會環境學教授Jack Kloppenburg、有機種子聯盟資深科學家,以及華盛頓州立大學植物育種及種子推廣專家,亦是CALS校友的John Navazio;與有機種子聯盟研究兼教育專家,同是CALS校友的Jared Zystro。

  演講題目涵蓋範圍廣,從如何與農民合作育種計畫,到田間試驗設計甚至到新博士的就業前景。此次研討會包括參觀有機農場及有機種子產地,由High Mowing有機種子公司所有人Tom Stearns,安排為期一天的時間參觀High Mowing有機種子公司。Tom Stearns不僅熱心支持有機農業及當地農業,更以在佛蒙特州的Hardwick郡努力提倡agripreneurial聞名。整場研討會中,學生們有足夠的時間互相交流,和演講來賓進行互動。到了第三天,每個人都很強烈的意識到參與了一場非常有價值的研討會,創建一個新的全國性社團,支持年輕的有機植物育種家進行研發。截至去年底,第二屆年度學生有機種子研討會已經確定將會明年夏天會在華盛頓舉行。
 

資料來源:http://news.cals.wisc.edu/departments/featured-articles/2012/08/14/sowing-the-seeds-for-a-new-generation-of-organic-plant-bree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