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處理:新類尼古丁殺蟲劑對蜜蜂有害
加州大學舉辦種子學研討會
2007年種子學研討會將於九月17-20日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舉行,研討會主題是:種子學的轉化—從模型植物系統到作物改良(Translational
Seed Biology: From Model Systems to Crop
Improvement)。研討會主要是探討基礎種子研究和實際應用層面間的相互關係。會中邀請來自學術界、私人單位以及政府部門的傑出研究人士參與。
由於種子改良可以使作物成分改變或是具有特殊的生理發展,因此具有極大的潛力面對全球對食物日益增加的需求。但是這些科學發現必須能符合種子生物需求,生產的種子必須可傳播,且符合市場務實及經濟層面的要求。而本次研討會的目的是集合來自公私單位的頂尖研究人士,涵蓋種子學各方面領域,著重在基礎發現以及在農業、自然資源保護、生態應用的關連。會中將說明在模式植物中所做的基礎研究,如何應用以對生產者、消費者和環境產生助益,特別是對此有強烈需求的地區。
種子學研討會:種子學的轉化—從模型植物系統到作物改良,網址為http://www.plantsciences.ucdavis.edu/seedsymposium2007/index.htm,線上報名截止日即日起至七月31日為止,最後的補註冊日為9月3日。
資料來源:http://www.plantsciences.ucdavis.edu/seedsymposium2007/index.htm
種子處理:新類尼古丁殺蟲劑對蜜蜂有害
在美國、歐洲以及澳洲,許多人對於蜜蜂的減少感到憂心仲仲。研究人員發現在蜜蜂減少的地區都有使用一個相當新的系統性殺蟲劑—新類尼古丁殺蟲劑 (neonicotinoids),使用低濃度劑量便可對昆蟲有極高的毒性。系統性殺蟲劑用來保護剛發芽的種子免於病蟲及真菌侵襲。新類尼古丁殺蟲劑包含益達胺(imidacloprid)、賽速安(Thiamethoxam)、可尼丁(clothianidin)等其他成分。其中植物花粉中殘留的益達胺可能會造成蜂蜜神經錯亂。另外自2000年以來,法國以及義大利的養蜂家已經注意到益達胺造成蜜蜂死亡,推測由於殺蟲劑造成蜜蜂無法定向回巢,因此導致蜂巢蜂蜜數量下降。
義大利波隆納國家養蜂機構的研究團隊發現,使用益達胺的植物種子,其植株所產生的花粉含有大量益達胺,推測這是導致蜜蜂蜂群數量萎縮的主要原因。分析使用益達胺的玉米以及向日葵,觀察到許多昆蟲會將殺蟲劑帶回族群中。糖水中益達胺的亞致死濃度影響蜜蜂回巢及搜尋花蜜的能力。餵食蜜蜂500或1000
ppb的益達胺糖水,蜜蜂則消失而未回巢,餵食100
ppb的糖水,則回巢時間較控制組延遲約24小時。蜜蜂也會失去彼此溝通的能力,而飛行、嗅覺能力也受損。
新類尼古丁殺蟲劑的毒性眾所皆知。殺蟲劑會使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接受器失活性(神經毒),對哺乳動物、鳥類以及魚類的毒性甚低,一般運用於控制貓狗身上的跳蚤。確實研究蜜蜂的乙醯膽鹼接受器基因家族,得知他有11個次單元組成,數量較果蠅及蚊子來得大。次單元的基因利用選擇性剪切調節來增加接受器的多樣性,而訊息RNAs則會將特別的A鹼基對換成I鹼基對。這些有關接受器的研究資訊,可用於研究產生對蜜蜂無害的殺蟲劑。
美國研究委員會並未處理新類尼古丁殺蟲劑與蜜蜂減少的關連性,對於蜜蜂減少的研究應該成立獨立的委員會,針對所有可能的因素進行調查,包括殺蟲劑、GM作物和電子設備等,以便能及早挽救滅絕中的蜜蜂。
資料來源:
http://www.i-sis.org.uk/requiemForTheHoneybee.php
http://www.tactri.gov.tw/htdocs/project/proj85.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