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電子報  首頁

每 月 1025 日 發 行

贊助單位:農委會農糧署

發行單位:台大種子研究室


Narcissus Attraction

Narcissus Attraction

發行人:郭華仁
執行編輯:紀芷芸
電子信箱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種子研究室

 

  0075     2008-04-10     第二版    

植物種苗電子報

                                                                                          

 

種苗代理商在今日種苗市場的工作

        種苗運銷策略與其他農產品相似,須包含各種步驟及程序,才能將種苗從採種戶、子公司、零售商轉移至農民;有時運銷通路還會多一到兩站。通路範圍往往穿越國界甚至洲際,可謂是一段崎嶇的旅程。而協助種苗運輸的人,正是種苗代理商。

 

        種苗代理商負責飼料及糧食作物等種苗交易,提高其運輸效率,穩定市場佔有率及價格。John Zuelzer & Son Canada 公司的種苗代理商Rick Lusk指出,種苗代理商除了協助種苗的運輸外,也提供客戶最新的產業訊息,如該產業長期或短期的趨勢或相關計畫。種苗代理商沒有種苗的所有權,因此他們在行銷時,會提供給買家全方位的訊息,公正且客觀,不會特別偏重某產品。Zuelzer USA Seed公司的總經理Randall Pope表示,種苗代理商已經有100年的歷史,早期種苗的品質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國家或公司常對種苗品質有疑慮,種苗代理商在進行交易時也不公正。

 

 

運儲管理爭議

 

        種苗代理商除了扮演上述角色外,也調解買賣方之間的爭議,如種苗品質、運輸等問題。Luck指出,種苗為國際性的產業,白花苜蓿可能由紐西蘭送至加拿大,牧草可能由美國送至歐洲,因此種苗代理商同時也為熟悉國際貿易的人才。一些種苗公司已在全球設據點,聘請種苗代理商,讓全世界的客戶享有即時的服務。

 

 

高價值

 

        價值高的花卉或農產品種苗,其商業模式會做一些調整,種苗代理商可能會購買該種子所有權。

 

     然而,園藝作物的品種權取得困難,造成目前市面上販賣的花卉大都源自同一種苗商。如種苗代理人能代理不同種苗,市場所販賣的花卉品種能夠更多元。

 

    種苗代理商的工作,從以前的種苗交易,延伸至目前品種權的買賣,種苗代理商的工作性質明顯有改變跡象。從前代理商要由不同的來源找最好的供應者,目前可能遇到的情形是具品種權的供應者僅此一家;因此種苗代理商的主要工作,為負責協商具品種權品種的契約生產及安排授權買賣;如種苗代理商替某公司在歐洲註冊某品種,,進一步開發該品種的市場合夥人。

 

資料來源︰http://www.seedquest.com/hosting/seedworld/archive/pdf/

07/Makingthetrade.pdf

 

 

2000年中國蔬菜種子市場

        估算一個國家的種子市場不很容易,Koo等人發表於2006年的文章可提供參考。該文章的表五估算中國種子市場,包括糧食作物、油料作物與蔬果作物等。下表摘錄蔬菜種子市場的估算,但作者表示這只是所有蔬菜的一半而已。資料的來源除了公開的資料庫外,還包括私下的詢問相關人士。由於部分種子農民自行留種,因此所謂種子更新率是指播種量中由購買所得的百分比;例如雜交玉米為100%,而OP品種則僅15%

 

 

播種

面積

平均

播種量

種子

消耗量

平均種子價格

種子

更新率

商業種子銷售

    單位作物

千公頃

公斤/公頃

千公斤

人民幣/公斤

%

千人民幣

千美元

大白菜

2,023

3.5

7,091

120

100

849,660

102,616

辣椒

1,309

2

2,618

100

95

248,710

30,037

黃瓜

1,168

2

2,336

200

100

467,200

56,425

番茄

1,032

0.5

516

800

90

371,520

44,870

西瓜

1,617

2

3,234

1,000

100

3,234,000

390,580

總合

 

 

15,785

 

 

5,171,090

624,582

 

來源︰Koo B, PG Pardey, K Qian and Y. Zhang (2006) An option perspective on generating and maintaining plant variety rights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35: 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