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未來的種子大國?(二)
印度種子部門
印度主要的作物為棉花、大豆、落花生、芥菜以及向日葵,其中稻米、小麥、豆類、糖類作物、棉花、水果以及蔬菜等有國際市場。雖然印度種子市場十分龐大,但是用的種子卻大多是當地自行生產的。
印度農民長期以來便有留種的習慣,種子貿易主要著重在當地自交品系的交易上。根據USDAFAS的報告,除了棉花以及一些蔬菜品種之外,大部分作物種子的替換率都非常緩慢。然而,農民漸漸認知到較好的種子可以生產較好的產品,雜交種子的使用因而增加。
印度的種子企業過去多為公家所經營,然而隨著政府管理的鬆綁,以及1988年新的種子政策上路,私人種子公司已逐漸發展起來。近來,由於政府鼓勵應用生物科技來達到糧食安全的目的,吸引許多跨國生技種子公司進駐印度。目前種子企業的生態正在轉換中,私營與公家企業的比例為六比四。
目前雖然只有棉花是印度唯一生產並可進行貿易的基改作物,然而,印度無論是公私家企業皆積極投入生技作物的研發,包括玉米、茄子、蕃茄以及芥菜。改良的新品種營養成分增加、或是可抗蟲、產量增加等。根據USDA-FAS2005年七月18日的報告,多數的基改作物仍在實驗室階段或是田間試驗,因此預期三到五年後可進入商業化。
2004年印度頒發新的種子法案,全面修改目前的種子規範系統,以便和世界的種子法規得以銜接,促進貿易。該法案的目的為規範種子市場並確保種子品質。和1996年種子法案的相異處有:
-
所有種子品種必須登記
-
建立國家種子登記制度
-
增加有關生技作物的規範
-
改善市場環境以利私人公司經營
生技作物的管理規則在國家生技發展計畫推動下漸漸有新的風貌,生技種子品種在登記時需要繳交環境許可證,不過禁止基因使用限制技術 (GURTs),例如終結者基因。
印度生物技術的管理架構受1986年環境保護法所規範,缺乏科學考量,模糊而不明晰。僅管最近致力於改善管理架構,但是在缺乏生物安全評估以及生技作物商業化這方面的考量,將導致生技作物商業發展遲緩。但是可以清楚看出印度政府在未來將會持續支持採用生技作物。
總結
雖然面臨許多挑戰,中國和印度在未來仍具有強大的潛力,包括近一步的擴張市場、私營化、增加生物技術的應用及研發、採納外國的貿易投資等。對國際種子市場有興趣的種子公司,特別是已發展國家的種子企業,應留意未來在這些國家合作的機會。
資料來源:http://myurl.com.tw/5fkn
|